第255章 还是要拿这个来考验人,才是终极杀招(2/4)
居然让全场猛笑了下一起安静,池世明也是拿HK身份证的人,老大敢说我就敢翻。结果让卫东来个猛转弯:“可好的局面不是知错就改吗,其实已经改了好几年了,换你们来能怎么办,你们都是搞大公司的人,你把销售提成,奖金制度改了,下面会不会闹,你产业转向,大规模调整业务,那些中层、主管,甚至就你身边的二把手、三把手,他们的局面、收益受到影响,会不会抗拒,越大的公司,你发命令能立刻焕然一新吗?做不到的,我特么才百把个人几百号外围人员,改个提成比例都能闹事儿!我特么也是醉了。”所有人都觉得感同身受,对啊,如果把国家也看成家大公司,而不是大家一直以为的意识形态铁幕啥的,这局面就好理解了。关键还是这个时间点。十年后都没人能像这样公开给港商,顶级港商这么讲。哪怕那时候能说,情况也不同了。因为这批顶级港商,吹什么百年家族,特么HK的租约才99年,这批人基本都是抗战前后抓住机会窜起来的“新贵”。四五十年代是他们发家的重要时段,那是他们二三十岁白手起家的时候。所以现在还基本都是五六十岁向下一代移交掌控权的过程,何不食肉糜、没有吃过苦的二代们还没全面掌权。让卫东说这些他创业的细节,非常容易引起这部分老富豪的共鸣。曾经何时他们也是这样拼命在第一线,要打架,要卖货,要押运,要逃避警察跑得飞快。他们听得出里面的真实性。和他们生来就等着继承百亿家产,直接从会议室起步的儿子们区别极大。哈哈哈的使劲鼓掌!有个六十多的老家伙还娴熟的吹唿哨!所以让卫东反问的时候,一群人都在点头:“所以我花了一年时间蹿升到现在的局面,说明什么?”“说明跟我们那时候一样,是做生意的大好时候?!”让卫东居然对那边鼓掌:“看,他都会抢答了,我这起家的规模没有问题吧,我卖腊肉的时候跑一趟几百块,但我有了底本之后,我从山里买四千台相机,顺着七十块的水路运到浙州,只找了家西湖边的杂货铺,一小时卖掉三百台相机,一周之内三千台!HK能做到吗?”这就是全场热烈喝彩了。太没有问题了。这就是聪明的利用了著名景点搞出大生意,甚至现在都还能让人去复制,让卫东也不在乎了。明显他现在已经是不在乎个把个销售点,或者某个产品的规模。豪迈之气,溢于言表:“这,就来自于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