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大同英烈祠,祭奠阵亡将士(2/5)
有时写着写着,泪水就会模糊视线,但他坚持要亲手完成这份名录。
"王二狗,保定府人,年二十二,守西门时身中七箭仍力战不退,最终与三名敌军同归于尽..."
"李铁柱,大同本地人,年三十五,为保护城中百姓转移,独自引开追兵,尸骨无存..."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张兴祖的笔尖常常因为颤抖而写歪了字,但他拒绝任何人代劳。
五天后,当张无忌前来视察进度时,发现张兴祖已经憔悴得不成人形。
他的双眼布满血丝,右手因长时间书写而肿胀不堪,面前却已经堆起了厚厚一摞名录。
"张将军!"张无忌心疼地夺过他手中的笔,"你这是何苦?朕可以派文官协助你。"
张兴祖抬起布满泪痕的脸:"陛下,这些兄弟是为我而死的。
当时我下令死守,他们明知是死路一条,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现在...现在我能为他们做的,就只有记住他们的名字啊!"
说到最后,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终于崩溃大哭。
张无忌无言以对,只能轻轻拍着他的肩膀,任由他宣泄积压已久的悲痛。
当天下午,张无忌调来了二十名书记官协助张兴祖,但他仍然坚持亲自审核每一份名录。
同时,英烈祠的建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汇聚大同,最好的石材木料源源不断运往工地。
一个月后,英烈祠的主体建筑已经初具规模。
这是一座庄严肃穆的殿堂,采用最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正门上悬挂着张无忌亲笔题写的"大明英烈祠"金匾,阳光下熠熠生辉。
祠内,一排排黑檀木制成的灵位已经准备就绪,上面用金粉书写着阵亡将士的姓名和简要事迹。
正中央是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碑,上面刻着张无忌亲自撰写的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