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美人西行,内斗初始!【1】(2/6)
称赞他品行好。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权不法,听说蔡邕的琴鼓得好,于是告诉桓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启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假称生病,返回家中。 [6]蔡邕在家中闲居,不与那些当世的贤达来往。受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设疑自通的启发,于是汲取百家之言,肯定其中正确的而纠正不对的,创作了《释诲》来警惕和自勉。
建宁三年(170年)至建宁四年(171年)间,蔡邕被先后担任司空、司徒的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后出任平阿县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后升任议郎。
当初,朝廷认为州郡会相互勾结结伙营私,于是下令互为婚姻的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互相担任监察官吏。后来又有三互法,规定互为婚姻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禁忌更加严密。选用官吏,非常不容易。天下十三州,有十一州的人都不能担任幽、冀两州的官职,致使二州的官职缺职很久都无人接任。蔡邕上疏建议灵帝废除近禁,不要拘于时间与三互法,只要合适的就可以任用。但灵帝没有理会。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专擅朝政,听说蔡邕的名气,于是征召他,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骂道:“我有灭人三族的权力,蔡邕就算骄傲,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署任博士祭酒,很受董卓敬重。 [29]随后,他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随汉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董卓的宾客部属想让朝廷尊崇董卓与太公相比,称尚父。董卓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说:“太公辅周,奉命灭商,所以特号为太公。现在您的威德虽高,但相比尚父,我以为还不行。等到关东平定,陛下返还旧京,然后再讨论此事。”董卓听了他的话。
初平二年(191年)六月,发生地震,董卓为此询问蔡邕。蔡邕对他说:“地动,是阴盛侵阳,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引起的。前春天郊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