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探班(1/6)
9月20号,第26届金鸡奖公布了提名名单。这份名单的公布,可以说在影视行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关注此事的诸多媒体,对这份名单也有些惊诧。反而是看到提名名单的大众群体,觉得这次的金鸡奖提名电影,不再是那么“陌生”了,至少大多数的电影,即便是没看过,也都听过名字。其实说穿了,也就是这次的提名名单“下沉”了下来,提名的电影几乎全都是能“真正”在影院上映的电影。那些国营电影制片厂为了任务而拍摄的电影,只在他们本地国营影院上映了一阵子,也基本没有上座率的电影,基本上都不在这次的提名名单里。曹阳的设想是,要把金鸡奖办成国内最权威的专业电影奖项,侧重艺术性、技术性和专业性。也就说,具有艺术性的文艺片,或者兼具商业性但又特别好的艺术片,能够拿大奖。而完全商业化的商业大片,可以拿技术性的奖项。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奥斯卡。那些具有任务性(国营制片厂为了完成全年任务而拍摄的电影)、导向性、传统主旋律等类型的电影,有一个更合适的电影节等着他们,那就是电影华表奖。华表奖由国家电影局主办,是国内电影界的政府奖,表彰对国内电影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作品和个人。那些为了任务而拍摄的,并且基本上无法在全国上映,只能在本地国营电影院上映的电影,甚至是拍完后就搁置起来没打算上映的“应付”电影,就去争夺华表奖吧。对于国营制片厂来说,不管是金鸡或者华表,只要能获奖,他们是无所谓的。但阻止他们拿奖,那就有所谓了,这些都是政绩。所以,曹阳的举措,实际上是非常得罪国营制片厂的,不是每个国营制片厂都有青影厂或中影那样的能力,可以制作出主流的获奖电影。不过,站在曹阳前面具体操作这件事的是侯可明。老侯干了这么些年的行政工作,别看在曹阳面前一副掏心掏肺的模样,但人家的手段也是不简单的。自2005年起,原华夏电影华表奖、夏衍电影文学奖、华夏电影童牛奖三奖合并,归并在“华夏广播影视大奖”之下,统一冠名为“华夏电影华表奖”。并且,颁奖周期由一年一届改为两年一届。巧合的是,华表奖跟金鸡奖“重合”了,都是在单数年举办,并且这两个奖的目前的举办日期也没差多少,一个8月底,一个10月底。于是,老侯也没“硬刚”去干这件事,而是联合一些第四代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