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无敌者败于狂妄,无惧者胜在侥幸(1/8)
北魏皇帝元子攸也不是鲁莽之辈。
他遍读史书,苦苦思索,寻求既能诛杀尔朱荣、又可保全自身的路子。
某次,他和大秘书温子昇一起,再次探讨东汉末年司徒王允诛杀了董卓、却最终失败的原因。
聊着聊着,有道灵光在元子攸脑海闪过:王允错在株连董卓余党、荼毒其附庸。
那时,王允诛杀了董卓,朝野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董卓实在太残暴了,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
无论王允的盟友还是敌人,大家对他诛杀董卓的行为,都一致表示认可。
跟着,鉴于董卓入京后对朝廷秩序破坏实在太大,大家都暂时放下成见,拥护王允总揽朝廷事务,以便快些让朝廷正常运转起来。
这种局面下,各方面都对他给予军事和财政支持。
董卓的凉州旧部李傕、郭汜,即便手握重兵,面对各方团结局面,也担心得瑟瑟发抖。
他们送厚礼托关系找到王允,希望朝廷赦免自己等人的罪过。
应该说,当时政局对王允、对汉室朝廷非常有利。
可是,一辈子迂腐固执的王允身边,没有识大局的谋士为他作缜密分析、布万全之局。
同时,因为成功杀死了强大的董卓,他的自信心也膨胀过了头。
他不但高调拒绝赦免李榷、郭汜等将领求和,还散布消息,说要“尽诛凉州人”。
而且,他对附从、同情董卓的官宦们,比如蔡邕之流,也绝不姑息。
蔡邕这位文坛耆老,因为被董卓看重而被王允率先杀头。
这等于拿着刀子,把恶狗、驯犬一股脑赶进高墙围困的死胡同,准备全部扑杀。
坐以待毙是个死,狗急跳墙没可能,只有反扑撕咬才有一线生机。
——这就是董卓旧部的军人、官僚,以及部分立场摇摆大臣们面临的局面。
形势逼迫他们豁出老命拼死一搏!
于是,蹩脚政治家王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