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易汉服(1/5)
拓跋宏有了两位汉服专家做参谋,很快就形成了推动易服的具体思路。
本来这些事,皇帝完全可以下令给几个臣子,让他们去办,不必亲力亲为。
但这是鲜卑族向汉族习惯转变的大事,关系到每个鲜卑人。
拓跋宏觉得这事太过敏感,复杂性、艰难度不亚于迁都,稍有不慎很容易加剧民族矛盾。
他必须抓在手里,不能失控。
拓跋宏之所以如此重视此事,也与皇祖母对他总结崔浩案子的教训有关。
皇祖母曾对他说:崔浩案件发生,其实朝廷和崔家都损失惨重。
在那件案子中,崔浩家族和三个姻亲家族固然遭受灭顶之灾,而魏国国家也付出了极大代价:鲜卑族与汉族和平相处、逐渐融合的节奏由此断路;国内多地爆发起义,内耗严重且持久。
崔浩家族被诛,表面上看,是崔浩编纂国史时,对拓跋先祖不敬。
而实际上,国史记录的拓跋先祖的“丑事”,都是事实,并非崔浩杜撰。
即便崔浩未请示皇帝,擅自刻史于碑、公之于世,但因皇帝拓跋焘亲批过“务从实录”,皇帝若想宽宥崔浩,也是说得过去的。
何况,销毁那些石碑和史书,将史书删改后重印,也不是难事。
已经公开过的书籍、石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范围十分有限。
以当时的统治手段,很容易抹除。
崔浩之所以必死,真实根源是他主导的汉化改革失控。
要理清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游牧民族开始进入中原,是在西晋末年。
那时晋国持久内乱,造成对北防线空虚至极。
游牧民族骑兵杀进长城以南后,感到了汉人反抗力极其羸弱。
这些游牧民族,刚进入长城后,并没有世代久居于此的打算,他们根本没有定居这种概念。
他们更没有建国方略。
所以开始时,他们只要土地,不要人口。所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