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顶点小说> 历史军事> 春秋鲁国风云> 第326章 念兹在兹:为什么臧孙纥拒不执行季孙宿缉拿盗贼的命令?(2/4)

第326章 念兹在兹:为什么臧孙纥拒不执行季孙宿缉拿盗贼的命令?(2/4)

居高位,理应洗涤心灵,合于法度,以诚待人,诉诸行动,从而取信于人,有效治理民众。上行下效,居高位者能做,那民众为何不能做?

    刑罚之要,在于使民众戒惧。故居高位者严于律己,以上率下,作出榜样,让民众效仿其德行。如果居高位者率先败坏德行,率先违反礼仪,带头破坏信义,却要惩罚效仿者,这能实现治理吗?

    如今,国内有盗贼有假,纥作为司寇确实应承担缉拿盗贼之责任,但上卿大人身居高位而恩赐盗贼,这让纥如何行使职责去缉拿盗贼呢?”

    季孙宿听得面红耳赤,但回过头来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你臧孙纥的道理没错,但这个年代,难道真的还要坚守着所谓的礼仪吗?要知道,鲁国这一次是白白得了两座城邑这样的大实惠大好处!

    哼,你臧孙纥这种老学究,空谈误国,老子才懒得理你。

    不用说季孙宿是这样想的,鲁襄公更是这样想的。这年头,怎么让鲁国国力更强大才是硬道理,白得的城邑不要,脑子进水了啊?

    我们先不管鲁国这些居高位者的思想理念,先来看看这个念兹在兹背后的事。

    臧孙纥所言的“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据说是大禹、舜帝在谈论皋陶时两人的一句对话。前面讲过,这句对话出自《大禹谟》。

    而《大禹谟》则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远古史料。我们都知道,大禹作为帝舜的臣子,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毅执着,奉命治理上古特大洪涝灾害,以疏浚之法终获大功,最后受舜帝禅让为禹帝,后人尊称其为大禹。

    这里的“谟”,通谋,由于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一些故事,所以叫《大禹谟》。念兹在兹,后来就成为一个成语,其意就是念念不忘。

    有意思的是,记载《大禹谟》的《尚书》,被认为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一。我们一直在说,儒家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其中《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代时称《尚书》。

    “尚”的意思是上、上古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