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子张颛孙师(2)(2/3)
关于卜商的故事,我们会在后面再讲,这里的主角不是卜商,而是颛孙师。
端木赐是孔子高徒,在春秋江湖闯荡出的名号在众弟子中排个名的话,当然也是名列前茅的。
但是,他偏偏要在老师面前问颛孙师与卜商两个人相比谁更优秀这样的话题,只能说明一点:颛孙师与卜商在某些方面在孔子众弟子中是最厉害的,而且两人不相上下!
儒门八派中,颛孙师的“子张之儒”与卜商的“子夏之儒”都以儒家精髓中庸之道为基础,但子张之儒带有明显的墨家精神,而卜商的子夏之儒带有明显的法家精神。
儒门八派,虽然是孔子去世以后才有的事物,但孔子在世时,从众弟子的言行中自然能看出一些端倪。
这个端倪,就是以儒家中庸之道为准绳,去衡量颛孙师的“子张之儒”与卜商的“子夏之儒”,就可以发现正如孔子所言,颛孙师在坚持中庸之道上有些过,而卜商则有些不及。
具体到生活上的交友,颛孙师交友广泛,无友不交。
据说,颛孙师认为:君子尊重贤者,也要接纳普通的人;既要赞美好人,也应同情弱者。不论什么人,都不应拒绝结交。
也就是说,颛孙师的朋友圈里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这就是孔子认为的,“过了”。
而卜商则是谨慎交友,“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好与贤己者处”。
也就是说,卜商只结交认为比自己优秀的人。用现代的话讲,朋友圈很少有人给他点赞。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不及”。
孔子曰,过犹不及,两者皆不可取。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卜商这种交友理念是符合孔子思想的,因为孔子一直倡导“毋友不知己者”。
孔子很注意个人修养,因此非常重视选择邻居和交结朋友的问题。孔子曾曰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明智呢?”
到后来,儒家领袖孟子在少年时,其母三迁其家,正是因为要择一处有利孟子学习的环境。这正是孟母完全信奉了孔子的“里仁为美”思想。